记者熊熙一 余坦坦 罗斌
张培文1990年出生于新疆哈密,是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青年影视行业协会创始人,他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次在优酷网、土豆网、酷六网首页推广,点击量达数千万次。大学就读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的他,为何突发奇想从事影视创作并获得成功呢?
昨日,张培文走进由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58期市民大讲堂,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的200多名师生,分享自己从在校创业到踏入社会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这也是市民大讲堂推出的“大学生创业系列”第三讲。
求助学校负责人获支持更新了拍摄设备
2010年,张培文从家乡来武汉读大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大一的时候,他在学校各个社团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大二开始将精力专注于影视创作。从成立工作室到创立公司,中间不过一年的时间。别人还在读书或者迷茫的时候,他已经当上了老板,成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一位传奇人物。
让张培文下决心走上影视创作这条路的,是他在大二时首次创作DV短片《兄弟》的经历。短片的题材是新生入学,将在全校迎新晚会上播出。他记得自己带着一帮人没日没夜地去拍摄、剪辑。“当时我感到特别大的压力,觉得自己肯定搞不好。”他回忆道,“视频播放时,全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看,只有我没看,因为我在看大家脸上的表情。看到他们欢笑、议论、沉浸其中,我感到有了动力,觉得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张培文说,当时拍摄设备远远没有现在好,他们工作室缺乏资金也无法去购买好的摄像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和另一个工作室伙伴吃完饭,跑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负责人的办公室,向学院负责人诉说自己的困难,希望能获得学校的支持,帮他们更新设备。没想到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的他们,获得了学校的理解,学校采购中心和宣传部花20万元帮他们更换了设备。
微电影作品点击量累计突破3000万次
2012年,“微电影”这个词刚在国内流行开。拿到新设备的张培文在那一年暑假发起一个项目,拍摄一部名为《青春日志》的微电影。武汉的夏天那么热,然而他们有15个人留在学校,专门创作这部作品。汗水没有白流,他们拍摄的微电影在同学中和互联网上慢慢积累人气。
2013年5月,他们拍摄的描述大学生毕业季的短片《再见》爆红网络。“我记得我是下午四五点钟将视频上传到优酷的,结果晚上收到了一封优酷的站内信,说他们关注我的作品很久,觉得很不错,想要推荐上首页,我以为是骗子。第二天中午11点,我打开优酷看到,我们的作品真的上了首页头条,点击率不到一天就超过了30万次”。后来,他们在优酷原创频道的大力助推下,共推出原创微电影近30部,网络点击量累计突破3000万次。
2013年8月,张培文带着团队注册成立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即使当时已小有名气,创业之路也并不容易,这首先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张培文带着充分准备的材料,到另外3位团队核心成员的家里,跟他们的父母沟通,表达他们创业的诚意和决心。最终,他对未来公司的成熟思考和规划,赢得了他们父母的同意,以及扶持他们梦想的资金。
起步阶段每月只领几百元工资
公司创办起来后的第一个春节,张培文是在武汉过的。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一个人吃泡面。“当时我们公司经营情况很一般,过年不敢回家,也不敢去合伙人家里”。
这是张培文经历的第一次低谷。他说:“当时的心情虽然很低落,但是并没有被挫败,因为我觉得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做得好与不好都要接受。而且,人生就需要有逆境,没有逆境也要创造逆境。因为只有逆境才能使人更加奋进。”
最困难的时候是2014年,他和他的团队人员都面临毕业。学校举行毕业论文答辩,而张培文和他的公司成员在大学期间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影视创作中,虽说他是园林专业的,但是相当于一直在自学影视创作,那个时候,教育部还未颁布在校大学生创业政策。眼看他们就要拿不到学位证,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得知情况,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场微梦团队毕业答辩会,针对他们的情况,将创业的经历折算成学分,最后他们顺利毕业。
公司从学校走向社会,又是一次大的跨越。“学校有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毕业后的我们没有社会经验或者人脉资源。”与此同时,张培文的父母和其他合伙人的父母经常打电话问他:“你们这公司还能不能开下去啊?不行的话就回家。”因为当时,他们每人每月只领几百元工资,在起步阶段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公司发展上。
张培文说,当时他就快坚持不下去了。后来,他被武汉市经信委授予“十佳创业雏鹰”,张培文就想:“连武汉市政府都给了我们肯定,认为我们一定能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行?”于是,他拾起信心,依靠在学校积累的经验和自身的勤奋,努力打开局面,适应新的环境。
捐助大学生创业金额超过30万
作为企业带头人,张培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他们公司获得各类专利版权40余项,实现经济效益转化超过600万元,是互联网影视产业中的弄潮儿。2016年9月,他们公司作为湖北省唯一的文化科技型企业,挂牌湖北省青年创新创业板,股权简称:微梦科技。多年来,他们帮扶大学生影视工作室及个人创业,捐助金额超过30万元。
“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发现身边很多年轻人在创业,所以这条路不孤单。我们希望能一直干下去,10年、20年。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大学时能创业,还能帮助别人创业”。
张培文希望更多人来武汉创业,因为他觉得这个城市创业氛围浓厚、发展空间大、人才资源丰富。“我已经把武汉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了,这里是我洒下青春热血的地方,我希望能为武汉文化方面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张培文、哈胜玺、陈金磊(右起)在新疆手抓饭店铺门前合影 记者李永刚 摄
链接>>>
张培文扎根武汉创业
邀来两发小
一起做“手抓饭”
本报讯(记者陈诚 通讯员赵桥)将新疆的特产文化带到武汉,用武汉的资源圆创业梦。在汉口中山大道友谊路路口,张培文邀请两位发小从新疆来汉,一起创办了“新疆手抓饭”特色餐厅。
哈胜玺、张培文、陈金磊生于1989年至1990年之间,都对创业有着惊人的执着。张培文在武汉读的大学,最先开始创业梦想。大学4年他带领拥有影视创作梦想的同学,两度自主创业。2013年创办了文化传媒公司,为企业和个人打造“定制微电影”。先后带动80余名毕业生共同参与创业,创业一年,营业额就突破150万余元。团队影视作品在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多次登录首页头版,综合点击量数千万次。
哈胜玺、陈金磊是张培文的发小,大学在四川度过,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建筑行业工作了几年。两个年轻人一直都有创业的梦想,可是在家乡创业氛围不浓、资源不多,没什么机会。跟张培文一合计,两人决定辞职,到武汉一起合伙创业。
“武汉地处中部,物流资源优势最大,覆盖的人口众多,当时想着把家乡的土特产带到武汉,通过武汉销往全国”,哈胜玺说,当年他们试着将家乡的特产哈密瓜运到武汉,通过微信等销售,虽然初次尝试没赚到什么钱,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但是自家产品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家乡地处边陲,很多土特产运输和保存费用高,而从武汉集散发往全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后会越来越好”。
去年,3个人调整了创业思路,冲着对家乡美食“手抓饭”的思念,有意打造时尚新疆美食连锁店。经过精心准备,他们的第一家店在元旦营业。
在哈胜玺看来,武汉创业成本低,生活舒适,最重要的一个优势是创业环境好。他说,这里市场大、年轻创业团队多,政府不仅提供办公场所,还有专门的资金扶持,有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各种问题。“现在团队入驻一家创业城,办公成本低,时常还能获得各种培训,遇到困难还有专业的团队对接帮扶,在家乡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哈胜玺说,他们正在筹划其他分店的建设。
现场>>>
创业大学生带着项目取经
昨日,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的大学生听完张培文的创业故事,纷纷向他提问取经。其中,约有10名大学生目前都在做自己的项目。曾获武汉“十佳创业导师”称号的程战淮也在现场解答大学生的问题。
“如何获得家人的支持呢?”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最首要的一个问题。张培文表示,这需要用时间和行动去证明你可以做到,这是一个过程。程战淮说,获得家人的支持不是伸手去要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创业者,然后让同学、老师、家人认可自己。
“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张培文回答:修炼自我。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完善自己的能力。程战淮认为,创新非常重要,即便是卖热干面,如果你有新意,同样能卖得好。
“如何使创业团队有凝聚力?”张培文说,要具有亲和力,以身作则,遇到事情自己要冲锋陷阵。另外,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共同成长,比如带领团队去参加比赛,这些经历能让成员团结在一起。(记者熊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