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环球网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发起的《2017年中国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好感度调查报告》出炉。对比2016年的调查报告,记者发现一个显著变化:去年在总榜单中不太有存在感、甚至有个别处于红榜的韩国品牌,今年虽然存在感骤升,但频频出现在品牌黑榜上。该变化在总体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外资品牌榜上,显得格外扎眼。针对这个问题,环球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赵萍认为,首当其冲的是韩国品牌自身的市场原因。韩企内部的竞争因素逐渐走弱,导致了在中国市场中美誉度与占有度都不高。她表示,除了家电、数码电子行业外,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韩国品牌,并不是很多。
此外,通过跨境电商这个渠道,中国80、90后慢慢接触到韩国的化妆品、保健品类品牌。但由于这些品牌定位青年市场,且价位偏低,在中高收入阶层中的市场渗透率并不高。
因此,赵萍表示,总体来看,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是比较有限的,只是在家电领域表现得相对突出。而且近些年,韩国品牌在家电领域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萎缩。比如三星,因为“爆炸门”事件导致在全球的口碑不好。
赵萍还说,韩国的零售服务品牌,如乐天玛特等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也不高,金融状况从2010年开始也出现每况愈下的态势。因为韩国品牌自身的竞争力在逐渐走弱,所以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降,受消费者抛弃的可能性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