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曹云金的撕逼大战已经开始,先不说这是相声界前无古人的一场师徒反目成仇大戏,把相声界踏实研究曲艺的氛围搞得充满戾气。作为不知道事情真相的第三方,我不对曹云金和郭德纲任何一方评头论足,也不站队。

但我要开始寻找,这戾气何来?为什么我们会在郭德纲的“除名录”中,明显的感觉到一阵樟木箱子腐朽的臭味扑面而来?我尊重传统礼仪,反对礼乐崩坏,但我更担忧现在的文艺和艺术,受到资本市场和娱乐产业的冲击,离初衷愈走愈远。

私德有亏、公德无损

早在2014年的10月,习近平主席就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指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

而如今,形形色色的传统曲艺、文艺都在经济化条件下,转型成了专业的演艺公司,与传统演艺公司不一样的是,这些之前活跃在东北二人转舞台、天桥说相声的传统节目,霎时间披上了一个企业化管理的外套。

一些师徒“礼数”和“规矩”,正在娱乐化的企业中发生“水土不服”的异变,一些外人看似极为寻常的中国传统礼仪师徒、家长式管理,与高速的快餐娱乐企业管理,毫不相称。

整个事件,暴露了传统礼仪在娱乐企业中转型的危机,更直白的说,传统曲艺没有撕裂娱乐企业的疮疤。德云社作为一个相声社团,全称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北京相声大会”,这三个名字,显示出在21世纪一个相声班定位的尴尬。

根据我国法律,演出和收费等事宜,必须以一个公司团体牵头才能有偿或盈利,而公益性质的演艺团体则除外,因此郭德纲不得不注册了一个公司。此事有两面性,开创德云社这件事,“私德有亏、公德无损”。

“公德无损”,是郭德纲的德云社,真正把相声曲艺发扬光大,真正让相声曲艺落地、规模化、标准化,从以往天桥和小剧场,相声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这种规模和影响力是空前的,在这一点上,郭德纲对中国现阶段的相声推广,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私德有亏“,则是郭德纲一手创立的相声帝国,徒弟遍布五湖四海,随着德云社的影响力,有些人愈发膨胀,开始用”拿来主义“和演员定位自己的道路,包括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在内,个人夹带的负面消息一直很多,这是在马三立或侯耀林那些老一辈相声人身上没有过的事情。

作为一个公司章程,“德云社家谱”没有一点现代公司管理的影子。是一种至上的道德控制,我们可以理解为电影《老炮》中说的规矩,在这个体系中,长辈和师父是绝对权威,服从自己的,都是“家人”,而像曹云金这样的则被定义为“叛徒”。

我们平日在公司里看到离职的员工,很难想象用叛徒这个词形容走的人。但在德云社这样一半公司一半传统社团的地方,规矩和个人实现产生了鸿沟。


我想,当老郭在台上,给曹云金在家谱上定德云社下千古罪人的称号时,台上其他的演员都心惊胆战,当”叛徒“和曹的下场可能一摸一样,这种脱离个人价值进行道德高压的控制,是老郭近些年能留住人,或者难有其他社团与分庭抗衡的原因。

管理风格造成的沟壑

德云社家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清理门户”,这样,家谱就不但成为一种斗争工具,对纳入家谱的人来说,除了是一种光荣之外,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十大班规”成为德云社家族的法律,而解释权则全在郭德纲本人手中。这样的规矩和管理风格显然有些"左"派。

与之相反的是,管理风格较为自由派和“右”派的德云社创始人张文顺,在其徒徐德亮退出德云社后,和郭德纲的做法一致。宣布将徐德亮逐出师门,不宜再叫徐德亮。

但和曹云金激烈的反应不同的是,徐德亮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继续视张老先生为师,事后张文顺先生也表示:“徐德亮如果不愿放下德字就请弘扬相声”。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除名,为什么张文顺和郭德纲遭遇的回应完全不同呢?这或许和张文顺较温和的柔性管理密不可分,在徐德亮走后,张文顺还作了三点说明。

一、尊重徐亮的事业选择。

二、本人能力有限,无法再指导徐亮先生的表演艺术。

三、"德"字系本人家谱的排序,徐亮不宜再用。

除名就是只除名,张文顺没有把自己的徒弟进行道德高压,也没有将其上纲上线钉在耻辱柱上,入家族谱。最可贵的是,张文顺尊重后者的事业选择,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有“出师”之说。“出师”是因为徒弟到了能力的瓶颈,需要脱离师门自己再领悟新的技能提高。所以,对于徒弟来说,师傅的开明程度,往往是良师的衡量标准之一。

回到掌控道德高压和话语权的管理模式上来,这是典型的师徒控制模式。师徒关系可能是旧社会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父要做到无私传授,但无私毕竟是违反人性的,留下几招绝学成为更普遍的做法。这种师徒关系,在师父一方面,会偏爱权力与控制,而在徒弟一方,则是典型的老人文化,强调尊师重道,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要维持秩序。

随着现代社会的道来,这种建立在师徒关系基础事实上被彻底摧毁了。大多数知识和技能,已经能由学校和培训机构来完成,而且是一种无差别化的流水线作业,不再掺杂老师的个人性格在里面。

如今师生关系的维持,不再诉诸天然的权威,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但是,相声的传承,可能是少数的例外,不管是戏剧学院还是电影学院,都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相声演员。因为学校的培训,和大学的专业课程一样,是没有办法落地的,系统的故事运用和细节处理,仍需要一个师父手把手的教。

如何规范管理娱乐企业成“迷”

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帝国”,和郭德纲的德云社,都在小品和相声界作出了不俗的人才输出和培养的贡献,大批量的徒弟,既是资源又是摇钱树。如何管理这样的团队?

矛盾就出来了,传统的师徒控制模式,显然不能奏效。因为一些比较火的名徒,市场价值早已超过了许多表演艺术家们。

此时,那些徒弟们,已经不是为了谋生而挣扎的艺术家们,而是创造利润的食物链顶尖者,出于控制敌对山头数量和对手的考量,郭和赵二人都试图把传统控制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但是目前来看,至少郭德纲在这方面还并不算完全成功。

此前,赵本山因为缺席文艺座谈会,饱受负面消息轰炸,甚至中国官媒也对赵本山开始发表评论文章。那时,只有两三个徒弟为他发声,让人感叹这种师徒关系的脆弱,但是赵本山的公司仍然能够运作下去。

既如此,作为载体的娱乐公司,是不可逆的市场经济产物,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如何经营好一个上规模的娱乐演出公司?

现代娱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质是在“机械时代下复辟时代”的艺术。这对郭德纲来说是一个难题:如果采用签约经营的办法,艺人与他在契约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

德云社家谱的发布,显示出郭德纲并不愿意走这样一条路。因为种种原因,契约精神可能会冲击固有的制度,这如同封建制度收到资本主义冲击一样。

所以,一个相当逗比的场景是,不管是郭德纲还是曹云金,都没有提到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因为没有合同约定,太多的是是非非,都要交给公众来评判,谁能掌握舆论,谁就获得生机。

郭德纲批判姜昆的时候,是一个开明派、自由派的较色,舆论几乎向郭一边倒,这是因为一个看重辈分、地位的相声界,藏污纳垢,是一个压迫人的体制,不利于新苗的出现和生长。

如今,郭却走到了自己曾经的对立面,庞大的德云社,何尝不是第二个压迫新人,按资排辈的体制,虽然你有很强的能力,但你的辈分不够,你就要在底层拿着一百多一天说着相声,可能这些段子很好,很棒,但没有卵用。

从这个角度说,有备而来的曹云金,在气质上和十年前的郭德纲又是何其相像。更深一层说,这也和现在社会的阶层固化密不可分。

所以,这次相声界空前的撕逼战,有可能倒逼娱乐企业规范化管理,在传统礼仪和道德固守的状态下,加入合理的契约约束,进而实现“规范化”,对此,外界不妨先拭目以待。(本文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