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五的19时至20时,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三三两两的“歪果仁”(外国人谐音)就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华发商都里的太平洋咖啡馆,有的到前台买了杯咖啡,找个位子坐下,四处张望,像是约了人;有的直接找位置坐下,拉开书包,拿出一沓资料,开始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些什么;有的外国人跟中国人寒暄几句后,双双坐下,开始了一场仿佛是要用笔记录下来的谈话。他们这是干什么?周末聚会?主题沙龙?还是交友派对?带着好奇,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发现原来这些“歪果仁”是一群在珠海工作的汉语爱好者,来这里参加公益性的汉语角活动,免费学习汉语知识。据了解,该汉语角创立三年,目前已有300多人参加活动,成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尚年轻人士相互结识、共同学习的乐园。

办珠海汉语角 传播中国文化

汉语角的牵头人是德威高中的语文教师梁莹。她告诉记者,最早萌生发起珠海汉语角想法的是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的学员谭实、魏娟,这一想法得到了该校韩校长的支持。

微信接龙报名

经过大家努力,汉语角很快在华发世纪城的星巴克咖啡店办起来了。“刚好我们学校有大量外国老师,也乐于学习汉语。这些外教的加入慢慢地吸引了周边很多的外国友人加入,汉语角就不断壮大起来了。”梁莹说,“随着汉语角也逐渐成型,成为了每周五的常规活动,吸引了一批经常参与的中国老师和外国学生。”

据了解,从2013年发起至今,汉语角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第一阶段由谭实、魏娟、陈沛双负责组织统筹,第二阶段由钱碧英、方红梅、蒋捷、张月霞等六人负责轮值、管理,第三期则由Annie负责。在这三年间,外国学生由外教扩展至外教的朋友圈子,累计吸引了三百多人次参与。地点也搬到了交通更为方便的现址。

期间,组织者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是大家的时间难以凑到一块,需要花费大量的协调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学生和老师都拉进来。每次活动时老师和学生在微信群里提前接龙报名,报名的人默契地在前人的消息后面添加上相应的序号与自己的姓名,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配对就方便多了。

每期都有主题

Annie从今年二月份开始接棒汉语角的组织工作,她作了一些变革。“有些学员对一些感兴趣的,或者实用性不强的主题,就不来学习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改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每期的学习主题,效果明显。”

对于参加授课的老师来说,老师不仅教学要付出辛勤劳动,而且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及往返路程,而这一切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因而她每次在微信群里发起汉语角的活动通知时,都会提醒外国学生要主动请老师喝东西以表感谢。同时,她也会对中国老师说“但若你的学生愿意主动为你买一杯饮品,不妨大方接受”。

“有外国学生买饮料给老师,老师谦虚地说no。如果我在,我就会让她不要拒绝,一个drink,不是很大的花费,是对老师付出的肯定,让老师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更能坚持。”Annie说。

坚持就是胜利

梁莹和Annie等人表示,汉语角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坚持。因为无论是对于组织者,还是作为参与者的学生、老师来说,来一次两次很容易,但要一直来,却很难。而韩校长认为,心态的改变对于坚持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把它(来汉语角)当成工作,就会感觉很累。而把它当成一种社交,就会把它当成享受。”为此,Annie总会在课后和不少外国学生一起聚聚,并在国内外的传统节日和学生老师的生日时举行派对庆祝,受到大家的欢迎。

如今,珠海汉语角已经小有名气,得到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因为汉语角,外国友人们体会到了汉语的神奇和奥妙,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真挚;而汉语角的中国人也有机会结识外国人,在教学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人物故事】1

组织者方红梅:特别有成就感

方红梅是第二期六位组织者的其中之一,她在2014年备考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就参加了汉语角,开始教外国人学中文。

她告诉记者:“外国的学生比较幽默,聪明,好学。像Austin,是今年刚来德威的外教。他特别喜欢中文,第一节课说中文太难了,第二节就说so easy。又如刚来汉语角学习不久的family tree,如今也能完整地说一个小短句了。”

方红梅坦言,看着外国学生慢慢进步,教的过程就特别有成就感,每一次课都让她非常享受。

在汉语角做老师的这两年以来,方红梅每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教案,现今的教案经多次教学的整理,已是厚厚一沓了。

记者还看到方红梅为之准备的十个主题,“认识你很高兴”、“我的家”、“学数字”、“现在几点”、“今天吃什么”、“超市购物”……都是一些与生活贴近、实用性强的话题,“最开始会教简单的拼音,声调怎样。每一节课会有个主题,引导学生多说多练,给他很多词条,让他造句”,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外国学生们的进步自然也很迅速。

【人物故事】2

美国女孩梅丽:已经会用中文写小说

“我叫梅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个黑人女孩用标准的中文说着,怕人误听成别的字,还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写出梅丽两个字。

2011年,10岁的梅丽跟随妈妈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初到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母语是英语的她在北京学了两年的中文。三年前,她来到了珠海,妈妈成为了容闳学校的外教,“容闳跟德威分享一个操场”,梅丽用分享这个词语解释道。由于妈妈与德威的老师比较熟,得知这个汉语角后,她就坚持每周都来这里跟老师学汉语。

去年,梅丽就已经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六级的考试,这是由国家汉办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今年15岁的梅丽已拿到了HSK最高级——六级的证书,是来汉语角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里最年轻、也是水平最高的一位。

梅丽对中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她说,学习历史就会更加了解现在的文化,比如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成语,为什么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放进碗里,要把筷子放在碗的旁边。她不像其他外国人,仅是知道中国的一些文化礼仪就足够,她更感兴趣的是这些文化习俗的渊源,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梅丽面前的桌面上放着一沓教案,几十页装订在一起,是老师特意为梅丽设计的,上面印着各个朝代著名的历史故事,这节课梅丽学习的是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她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了解挺多的。”老师Crystal如此说道,“她的中文很好,已经能用中文来写一篇小说了。”

梅丽能细数出秦、汉、唐、宋、清这几个朝代,而其中,她最熟悉的就是清朝。珠海有圆明新园,她还向记者流利地讲起慈禧与圆明园的故事,“去年学世界历史的时候也有讲过,就是那个叫慈禧,很喜欢钱,她把国家用来制造军舰的钱挪用去建造圆明园了。然后很多西方的国家就发现中国很有钱而清政府又很腐败,就发动侵略战争攻占了圆明园,抢了很多东西后就把那个圆明园一把火烧了。”

梅丽说:“我觉得在(汉语角)这里学习很不错的,我很喜欢这里。”

【人物故事】3

英国人Alex: 汉语词语非常“logical”

还没见到英国人Alex之前,就听汉语角的负责人说,“Alex的中文非常好,你可以用中文采访他”。真正遇到Alex的时候,称赞他“听说你中文很好”,他很谦虚地回答道:“不太好,不太好”,引得在座的老师们一阵欢笑。

虽然Alex已能用中文跟人进行交流。但他仍觉得他的听力很差,这几节课,Alex就向他的老师提出要训练一下他的听力,当其他外国学生还在对着书本学习词语句子的拼读的时候,Alex已经在脱离课本,与老师进行日常的闲聊了。

四年前,Alex从英国来到了中国。与中国的相遇,在Alex看来,是一种幸运。很久以前,他在瑞士做滑水教练,但后来觉得无聊,想成为一位老师,就回英国进行了教师培训。后来,他在英国的学校教经济和商务,“但是我不喜欢,因为觉得学生很麻烦,他们的态度不太好。所以很难教,觉得去国际学校会好一点,我不介意哪个国家,亚洲、非洲、欧洲都可以。”Alex说。

当时Alex申请了很多的国际学校,但很少有学校给他面试机会。他解释说是因为他的经历很少。当时恰好德威高中给了他工作机会。他由此到了中国,在德威教经济,“所以我选择中国,这是幸运。”

Alex来中国这四年里,一直坚持学中文。谈起为什么要学中文,Alex说,“因为我在中国,想到要是可以跟中国人说中文,就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比如说,我去市场买东西,买水果蔬菜,如果可以跟中国人说话,你可以明白中国人好一点,这是一个原因。”而第二个原因则是他对学习的热情,“还有我喜欢学习,学习新的语言。”

怀着要跟中国人流利地说话、交流的目标,Alex努力地学起了中文。开始的两年,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学习中文。直到第二年年末,他去广州上了专业的中文课程,为期四周,每天五个小时,识字、说话、听力三门课轮流上。随后他还在暑假期间,到上海、成都等地进行中文课程的学习。

如此一番高强度、专业的中文课程学习后,他中文水平有所进步,也有自信可以跟中国人说话了。“现在我的中文好一点,但以前我的中文不好,如果我跟中国的同事说中文,就不可以交流,因为我的听力不好”,所以每每是Alex说一两个中文句子,他的同事们就跟他说起了英文。“因为他们英文很好,就用英文回答我,所以我不能连续跟他们交流”。而在汉语角教Alex中文的老师就是Alex在德威的同事,尽管有些字词还没学好,但他现今已经能用中文跟同事进行日常的闲聊了。

尽管如今可能只有在周五晚的时候才会说中文,但Alex丝毫没有放弃自己中文的学习。他很喜欢汉语,用他的话来说,觉得中文的词语非常“logical(符合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比如说,电脑,electric brain;火机,fire machine。所以我觉得,很多的汉语词语是very logical的,我喜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