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精粹,受到了国民的热切关注。我国在立法、规划、指导各方面花费重金,可见对于它的重视程度之高。“非遗”因此成为了我们心中对于祖先的崇敬,和对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珍惜、向往。
安阳市是八大古都之一,商王武丁中兴、信陵君窃符救赵、商鞅变法、岳飞精忠报国等名人逸事层出不穷。在这样人杰地灵的积蕴中,走出了一位所创药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中医——王瑞五。清宣统年间,安阳名医王瑞五独创的“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威震海内外,特别是在鼻炎领域,创立了“宣、通、清、消”四法,故得“豫北儿科王”之美名。2016年,“王瑞五鼻炎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瑞五独创鼻炎方时,从先通鼻后拔根的角度,采集安阳地区地道药材,精心处方研制。后来经过他的三代后人王大璋、王启明、王腾对末药加以完善,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扩大了适用范围。在文革期间,红卫兵来到王家抄家,面对红卫兵“掘地三尺”的能力,王大璋冒险将凝结父亲毕生心血的手稿藏在池塘里,“鼻炎方”才逃过被焚烧的命运。王家第四代传人王腾承继家学,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互联网发展祖业,改进祖方制成散剂,还编写了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便患者服用,更为广泛地为百姓服务。然而制散剂的过程既枯燥又费力,有朋友建议买一台机器来做,被王腾一口回绝,因为家族长辈谆谆教诲制药不可随心懒惰,否则药效将无法保证,一定要坚持手工制作。
在王腾考上研究生后的清明节,王家回到安阳老家祭拜王瑞五。在闲聊中,王腾对父亲说到自己在网上帮助鼻炎患者看诊,不时有人对于曾祖父的名号和药方持有怀疑态度。王启明灵光一闪,想起自己不久前看一个纪录片上一种竹篾的编制方法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决定为祖父王瑞五的鼻炎方申请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只评选两次,每次从上百个参选项目中只有不到二十个能够获选。这比考研难多了,年轻的王腾内心犯起了嘀咕。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然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血脉传承的高人太多了,如何能够在这其中脱颖而出呢?
王启明看出了儿子心中的纠结,他鼓励道王腾事在人为,当年曾祖父在没有任何人力物力资源下通过努力成为名医,相比之下他们现在拥有的太多了。曾祖父可以做到,作为他的后代不能不为他的医术传承尽心尽力。
经过了一系列积极的申报,在王启明父子的尽心奔走之下,经专家组评审推荐,政府决定批准“王瑞五鼻炎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父的心血得到国家保护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行医的环境,使后人充满自信、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复兴中医、复兴中医药文化的浪潮中去。真可谓光耀门楣!‘’年近九旬的王大璋难掩喜悦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