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在扩张海外版图时,常常面临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鉴于此,不少企业发力海外市场时,都会不惜重金,提前购置“专利粮草”。

近日,滴滴出行就与台湾电子行业巨头神达集团(MiTAC,以下简称神达)达成了一笔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宗专利包交易。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此举或是为了防范在海外市场遭遇专利诉讼,为进一步进军海外市场做准备。

砸千万美元购23个专利族

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滴滴出行收购的这批专利包括29件美国专利,以及其同族的35件欧洲专利(涉及英、德、法三国)和1件台湾专利。

而这宗交易的中介方是国内专利运营机构七星天(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其在近年来一直是滴滴海外专利服务的主要服务商之一。据其官网信息显示,七星天是以美国专利为主营业务的专利服务与运营机构,旗下目前拥有一支丰富经验的美国律师和专利代理人团队,以及数十名理工科硕、博士组成的分析师团队。

据熟悉本次收购的人士介绍,滴滴此次收购的专利主要涉及导航技术领域,共涉及23个专利族,其中包括了如路径选择、路况导航、车辆位置显示、车速感应、GPS网格地图应用等一系列技术方面。

据记者调查,早在2007年、2008年,神达相继收购美国GPS企业Navman、商业导航领域元老级企业麦哲伦导航(Magellan Navigation,Inc.)消费类导航产品品牌及其相关资产。麦哲伦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导航技术领域的基础专利,这些专利很多都随着2008年神达对麦哲伦的收购,转移至神达手中。

此次滴滴收购的导航技术专利,几乎全部来自从麦哲伦转移至神达的专利包。该批专利的交易价格并未透露,不过据美国专利经纪机构IP Offerings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美国专利交易价格数据显示,当期美国专利交易平均价格达到28.8万美元/件,以此估算滴滴该批专利交易的总价将在千万美元水平。

自滴滴成立以来,随着其快速发展,市场方面关于其知识产权实力的质疑时有持续。

据了解,尽管滴滴在成立4年来已经拥有了130余项已公开的专利申请,并提交了多份颇具规模的PCT申请(PatentCooperationTreaty专利合作协定)落地美国,但其专利总量和布局情况仍难以匹配自身的本土和海外发展势头。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滴滴以重金收购导航技术的多国专利,在高质量专利储备方面加速国际化布局的意图十分明显。

专利“护航”防海外诉讼

前述熟悉此次交易的业内人士认为,滴滴购买的这批专利显著扩充了其高质量专利储备,实现了与滴滴业务发展紧密相关市场区域的快速高质量专利布局;此外,从专利的技术领域来看,弥补了过去滴滴在导航领域专利储备的相对短板,同时该批专利的技术领域覆盖面广,涵盖了移动出行领域很多基础的技术方面,降低了滴滴在相关领域后续研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增强了其与竞争对手的对价实力。

2016年4月13日,滴滴宣布,已和美国知名出行服务商Lyft完成打通,滴滴海外版正式上线,这一举动标志着滴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也与美国第一大移动出行服务商Uber产生了在北美市场的竞争。

众所周知,不久前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业务,滴滴CEO程维也进入了Uber全球董事会,但在海外市场上,二者的竞争关系对外界而言依然不明朗。

在专利领域,Uber在2015年3月收购了Decarta公司,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提供专注于位置功能的软件平台,包括地图、本地搜索和逐向导航功能。Uber的这笔收购,也包括其以下的19件美国专利;滴滴则在近日收购神达的60余件导航技术专利,此举为滴滴未来在美国市场可能的后续动作打下了基础。

分析人士认为,滴滴主动出击收购流通中的高质量专利,使该批专利不会流入NPE(非实施性主体,也称专利流氓,指没有实体业务,主要通过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而生存的机构)手中,客观上也降低了自己在海外被专利流氓诉讼骚扰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移动出行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该领域的专利纠纷也日渐多发。

据调查,2013年8月30日,美国Eclipse IP LLC公司在加州中部联邦地区法院起诉Flywheel Software专利侵权案,这是移动出行领域可查询的最早的专利诉讼官司。

而近年来,类似的官司时有发生,相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仅在美国已经发生了17起之多,美国重要的移动打车软件公司如Uber、Lyft、Sidecar、RideCharge、Hailo、Flywheel等均曾成为被告。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专利诉讼几乎全部由NPE发起,其中涉案专利也几乎全部来自于专利收购。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此次收购神达导航技术专利包,可能也关注到了上述情况。因此,这也使得滴滴的此次收购有着浓厚的防御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