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之初,建襄小学是仅28平方米的弄堂学校,如今已经成为学生家长交口称赞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10月15日,上海徐汇区建襄小学今年迎来了60岁的生日,庆典在上海戏剧实验剧场举行。建襄小学创始人、名誉校长吴佩芳,以及历任校长和各届校友“回家”共贺华诞。

 

建襄小学创始人、名誉校长吴佩芳(左)。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作为上海第一所“弄堂学校”, 建襄小学创办之初充满艰辛。1958年,吴佩芳等3位家庭妇女怀着奉献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克服困难筹办了建襄小学。在3年间,她们把一所原本无人看好的学校办成了民办小学的一面旗帜,创造了“鸡毛也能飞上天”的奇迹。这一故事被改编成现代戏剧《鸡毛飞上天》,在老一辈上海人中口口相传,成为人民教师的楷模。

 

在10月15日的庆典上,《鸡毛飞上天》让大家梦回1958,一同见证了建襄建校之初的艰辛历程。88岁的吴佩芳着红色喜庆服装重回“建襄”师生中,并重温了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是教好学生”。

 

现代沪剧《鸡毛飞上天》。

 

与吴佩芳一起“回家”参加庆典的有她当年的学子,68岁的陆绮及她的11名同窗坐在观众席间。他们是建襄小学的第一批毕业生,1958-1965年在建襄小学就读。

 

陆绮的小外孙目前正在建襄小学读一年级。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母亲当年是建襄小学的外文教师,她兄妹三人当年都在建襄小学就读,而三兄妹的下一代也都在此就读。全家总共有9人在此就读,1人在此执教。

 

“我们兄妹三人在吴校长家吃中午饭,还是她妈妈为我们做饭。吴校长特别平易近人,我们的孩子都叫吴校长‘外婆老师’。建襄小学的学习氛围一直特别浓郁,我们上山下乡后,还继续学习深造,弟弟上山下乡回来读了大学,能持续不忘学习,离不开从小在建襄小学读书缘故。我大外孙曾就读建襄小学,目前在美国读大学,我们家对建襄小学的情一直都在。” 陆绮说。

 

68岁的陆绮(前排右一)带着小外孙一起参加庆典。

 

六十年春华秋实的襄园滋养了无数的建襄人,记录下了建襄人的成长岁月。庆典上,学校通过一段VCR回顾曾发生在建襄的动人故事。60年来,建襄小学从办学初期条件简陋的民办小学成长为一所闻名遐迩的素质教育实验校,始终致力于培育“基础厚、视野宽、品行端、身心健”的建襄学子。

 

据建襄小学校长陈静介绍,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襄小学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探索新方法,做出新贡献。学校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了一批具有建襄特点的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

 

经典诵读《建襄精神说》。

 

当日的《经典诵读》节目生动展现了建襄德育校本特色课程《新三字经》的课程理念,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的道德教育根植于生活世界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学校京剧社团带来的京剧串烧《京韵小传人》让大家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展现了京剧文化在建襄的传承。书画社团是建襄小学的一大特色团队课程,自2010年起,建襄小学与上海中国画院携手共建,架起了中国书画艺术与校园沟通的桥梁,活动中,学校书画团的同学们和画院画家孔繁轩一起书写的“五福临门”为建襄送上祝福。

 

《SAW情景剧》展示了学校在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建设上的成果。自2003年起,建襄小学成为了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被上海市宇航协会授予市航天科技教育特色校,2012年加入由徐汇教育从英国引进的SAW项目,将科学、艺术与写作完美融合,培养学生钻研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情景剧将SAW课程的特点用独特的方式生动展现出来。

 

“我们将坚持建襄小学办学初衷,将学校办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人文之地,以迎接新的时代,成就更大梦想。” 陈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