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绿地控股宣布集团战略强化升级及核心产业中期发展规划,将通过“三大变革”推动房地产主业在未来三年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组成立大基建、商贸、酒店旅游三大产业集团,推动相关重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标志着绿地在经过多轮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上,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再次主动谋变,统一思想再出发。

绿地已经形成“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科创、康养等产业并举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通过“地产+”的商业模式,各产业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形成了“1+5>N”的协同发展效应,构筑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此次战略强化升级是绿地精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和相关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强化集团核心战略和升级重要产业发展战略,全面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绿地将抓住未来三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历史机遇,实现再成长。其中,房地产业是绿地成长的核心引擎,也是集团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大基建产业是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营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协同的重要力量;商贸产业是绿地快速增长的又一重要板块,成为主业的有力支撑;酒店旅游产业是绿地大消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地在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围绕高质量发展,绿地房地产主业战略强化升级。绿地房地产主业目前在综合开发能力、获取战略性项目、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优势明显,未来三年的总体目标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年均销售规模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300-500亿发展能级的重点事业部,持有一批优质核心资产转入中长期经营,持续提升把握市场能力、营销工作效能、项目拓展能力、技术研发水平、项目运营质量、运营服务水平和产业协同能力,使房地产主业持续位居行业第一梯队,为集团形成万亿级收入规模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其中,质量变革侧重不断形成高质量的经济指标,持续提升规模的含金量;效率变革侧重全面提升项目周转、成本管控、资源使用和投入产出等的效率;动力变革侧重从依靠行业高速扩张红利,转变到依靠提高产品、运营等内部发展质量上来。

组建绿地大基建集团。近年来,绿地大基建产业主动顺应环境变化,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快速推进项目拓展,牢牢抓住并购良机,已成为房地产主业外的另一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大基建产业已打造绿地城投、绿地城建、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等众多实力企业组成的大基建企业群,实现覆盖中国“东南西北中”的全面布局,整体规模已跻身国内行业前列,并在体制机制、品牌叠加、产业协同方面具备竞争优势。至2020年,大基建产业目标经营收入超过4000亿元,盈利水平稳步提升,绿地大基建集团将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城乡发展建设综合服务商,国内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集团旗下各基建企业间既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又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各具“长板”及核心竞争力。同时,成立“美丽中国基础建设基金”,规模100亿元,用于提升大基建产业重大项目资本运作能级,支持各基建企业快速拓展项目。

同时,将“绿地商业集团”更名为“绿地商贸集团”。目前,绿地商业板块已打造了消费零售、进口贸易、商业运营、物流地产等四大业务板块,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平台初具规模,多产业协同、海外直采及精品超市的先发优势,已为商贸板块的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三年,绿地商贸集团将打造成中国商贸流通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成为海外优质进口商品全经营业态的领军企业,力争2019年至2021年每年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增长,到2021年营业收入达500亿元。

为了抓住酒店消费快速升级、旅游消费井喷式发展、会展需求持续增长的战略机遇,将“绿地酒店集团”更名为“绿地酒店旅游集团”。目前,绿地酒店旅游板块已拥有完整的自有酒店品牌系列和轻资产化品牌管理输出体系,并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布局,在市场品牌、产业协同及业务基础等方面拥有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明显优势。绿地将用三年时间,打造200亿以上年收入、以酒店为核心业务、以旅游及会展为两翼引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酒店旅游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绿地系酒店、旅游、会展品牌,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开放型、平台型的产业生态圈,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企业,绿地大消费产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协同的重要力量、资本运作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争取2019年实现酒店业务资产证券化,2021年实现旅游业务资产证券化。

绿地将以“主动谋变再出发”的姿态,在此次集团战略强化升级及核心产业明确中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迈向万亿新阶段。张玉良指出,在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深度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数量及流动性仍在增加等有利条件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绿地作为中国行业龙头企业、上海国有特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具备体制、机制、品牌、资源配置能力、人才、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优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顺势而为、应对得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全有条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