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召开的阿里巴巴云栖大会,马云的发言第一次专注在技术上,还宣布成立了全球研究院“达摩院”,名字延续了阿里巴巴武侠小说式起名的风格,并且拉来了几位院士做“扫地僧”,计划3年内投入1000亿人民币。
连一向心高气傲的马云都不得不在演讲中承认,在中国互联网界,阿里巴巴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实力最弱的公司。这一次,借助达摩院,阿里希望一举革新这个认知:达摩院的研究方向将以信息技术为主,具体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公众被达摩院的名字和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科技词汇震惊了。有人笑言:阿里巴巴的达摩院,总忍不住想象里面的研究者穿着袈裟头顶戒疤,进实验室之前还要熏香沐浴。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2017年,一切互联网公司都在讲技术。无论是事实上年研发投入超过10%的华为、百度、腾讯,还是一直背着“运营”招牌的阿里,或者是小米、联想、乐视这些硬件公司,甚至京东和饿了么,都要以无人机(车)送货来当噱头,甚至共享单车,都必须一边人力挪车,一边吹嘘自己的物联网、大数据……
从阿法狗引爆的这一轮技术普及浪潮里,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几个字 ,已经成为了各大公司都能往里装的筐。更何况,当下的舆论环境,对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普遍不友好。携程一个精致的消费设计,在国庆假期里受千夫所指,即便是阿里自身,在国庆前也不免遭遇淘宝APP智能测服业务的抄袭事件……
顺应技术潮流,又比讲商业模式安全保险。偶然又必然地,就这样,讲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公司最安全的自我包装手段。而且这样,也能在国家频频发布人工智能文件的政策布局当前,紧紧的抱住政策大腿。
对家大业大的阿里巴巴来说,讲技术更是一种必然。这几年的技术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但阿里巴巴却一直在技术的门外徘徊,买买买的投资布局和不断增长的GMV,支撑了阿里巴巴的市值拱下了亚马逊,但商业规模带来的支撑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并且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阿里巴巴也不可能再维持多年来高速成长,由此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并且,如果要在商业上深挖和扩大规模,对技术这一关,阿里是始终要迈的。
可以看出来,对比起Google、微软这种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公司,作为一个商业驱动公司,阿里巴巴是感受到了寒意的。这才有了如今马云的豪掷千亿之举。
但是你细细分析下来,却不难发现达摩院的几个吊诡之处。比如在1000亿这笔钱上,看似数目惊人,但是量子计算、机器学习、芯片技术领域,阿里并无技术基础,仅仅聘用几个技术专家从0开始,等同于痴人说梦。1000亿做一个方向还是可能的。要做那么多就有点扯了。
比如马云声称要对标英特尔、微软,但这两家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100亿美元,3年合计数额远远超过了1000亿。如果要认真算,微软等公司成立以来的研发投入积累,早就超过了万亿元。即便是阿里巴巴直接对标的亚马逊,上财年研发投资达161亿美元,高居全球首位,而阿里巴巴的投资还不到亚马逊的三分之一。
更何况,研发上花钱的多少,与是不是能获得未来市场,并没有绝对关系。诺基亚当年花大钱砸向塞班,最终还是在破破烂烂的“屌丝”安卓系统面前败下阵来。
比较起来,达摩院的公关意义,本就远远大于实际社会意义。真正的前沿科技研究,真没这么简单,不是砸钱就能速成的,看看马斯克搞SpaceX,一做就是15年。马云对达摩院的方向,也不像马斯克那么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比较散,并且又想做前沿,又想盈利。
从“三年投入1000亿、服务全世界20亿人口、解决1亿就业机会、活得比阿里长”这每一个字眼里,你也能看到阿里公关天团字斟句酌的努力。从造物神计划到NASN计划,再到达摩院,阿里的公关套路其实也是一致的:起一个很牛逼的名字,然后投入多少多少资金,要打造什么样牛逼的目标,推出一些DEMO,还搞来一堆牛人站台。比较起来,2007年,腾讯成立了被称为首家互联网企业自主建立的研究院,并于2016年成立了专注AI的AI LAB;百度从2013年初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启动了人工智能的研发,华为多年来的研发投入也都超过了100亿美元。达摩院至少从目前看来,只能算一个形式松散、缺乏技术聚焦的新尝试。
当然,你也不得不佩服这种营销手段的成功。媒体和公众都记住了这些字眼,有了关注的对象,争议的话题。阿里的目的达到了。
唯一可能可惜的,是热情参与投入的科研人员,在没有技术至上风气的阿里,拿着民营企业的资金,终究可能在企业业绩和资本的压力下,把精力投入竹篮打水。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