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儒学,是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它将儒家的治国理念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哲学,以儒学之道驾驭现代管理科学之术,不但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而且为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开拓了新的途径。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尊敬儒家先师孔子,承担儒家历史使命,践行儒家管理理念,秉承儒家经营哲学,弘扬儒家伦理精神,履行儒家社会责任,在企业的组织、教化、管理、经营、品牌塑造、领导方式、战略变革、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儒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拟家庭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族群,儒家学派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思想学派。在儒家看来,家庭组织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前提,家庭制度是所有文明制度的起点。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承续传统的家文化,企业家把公司当作“家”,把员工当作“家人”,自己则当一名尽职尽责的“大家长”。在这样的互动参与过程中,员工逐渐养成了主人翁精神,对企业产生了依恋和热爱,使劳资关系更为和谐,企业氛围更为融洽。这样的“拟家庭化组织”,既维护了组织的秩序又满足了员工的情感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样的企业里,老板不是像有的企业家那样,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机器用,把机器往死里用;而工人们也没有把老板仅仅当成提款机。

教以人伦的企业教化哲学

在儒家看来,对于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伦理道德的教化,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家教化传统。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立志以儒家思想构建学习型企业,积极推行人伦教化,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以“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作为人生圆满的最高追求。而“五福”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德”,德行是因,长寿、富贵、康宁、善终都是果,有因才有果。我们只要把好德的因种好了,长寿、富贵、康宁、善终就自然会有结果,才有真正的“五福临门”。

现在有的人把其他四福丢了,只剩下追求财富,就偏离了富贵、康宁、长寿,丢掉了好德,最后也没有善终。企业不仅仅只是提供给员工一个工作岗位和工资,最重要的是要给员工营造一个学习成长的环境。员工不能一味沉浸于追求利益,停留在每天获得一点工资上,最重要的是要成长,成长才是大利。而从企业来说,能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承担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则是光荣的使命和最高的追求。

道之以德的企业管理文化

“德治”是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原则。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规范,被管理者只是企求免于犯罪,内心却没有羞耻感;用德教来引导,用礼法来规范,则被管理者不但有羞耻感,并且能够自我改正而真心归服。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致力于塑造新时期的工商业文明,创立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机制,把社会、他人、自身利益融为一体,创造了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的崭新管理模式。在他们看来,企业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思想,把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第二是管理中需要企业文化,需要柔性的东西,如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氛围,企业的长治久安要靠企业文化。第三是奖励和激励制度,让每个员工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都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最大的力量。中国文化的内涵就是一个“德”字。“德”是做人应有的规矩、做人最基本的属性,丢掉了这个根本,人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无论做官、经商,还是做学问,就会出现大麻烦。以“德”为根本,每个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构成企业健行致远的不竭动力。

义以生利的企业经营理念

据《春秋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曾说过:“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循礼而行义,只有行义,才能创造出物质利益,从而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就是为政的真谛。所谓“义以生利”的管理活动,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价值认识上的“见利思义”,行为准则上的“取之有义”,实际效果上的“先义后利”,以及价值评判上的“义利合一”等各个环节。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以“利他主义”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在他们看来,考量企业成功的重要准则,不是我们有没有成功,而是我们的客户有没有因为我们而成功。如果能够做到一起成功是最好,我也成功了、客户也成功了,但是只有一条路的时候,你要放弃什么?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利益,让别人先成功。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而是21世纪做企业的普遍原则。上世纪做企业要用好IT(个人电脑),这个世纪做企业则要用好DT(互联网),两者有巨大的区别,DT代表这个世纪最了不起的东西——利他主义。相信别人要比你重要,相信别人比你聪明,相信别人比你能干,相信只有别人成功你才能成功。21世纪一定是从以我为中心,变成以他人为中心。

诚信为本的企业品牌观念

“诚信”作为儒家表达“内诚于心而外信于人”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是立身之本、交往之道、治国之要和事业之基。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基于儒家的诚信思想,提出“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以员工高品行的人品,形成高品位的企品,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这样的品牌观念,追求的是消费者百分之百的安心,体现的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与责任,赢得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与赞誉,是一种更为高超的品牌营销学。企业要经营,要生存,要盈利,经营之道是什么?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修己以安人”,表面上看好像和经营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这是最根本的经营之道。“修己”,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企业家自身,一个是全体员工。每一个人都要修己,修身心、尽本分。然后“安人”,让人心安定,主要有两个对象群体,一个是员工,一个是客户。如果把自己修炼好,同时把客户、员工安顿好,企业还会不成功?还会没有利润吗?品牌的一个含义是定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感觉,品牌的口碑,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与赞誉,企业的品牌追求就在于消费者百分之百的安心,这与儒学是相融通的。

正人正己的企业领导方式

儒家经典中虽然没有使用“领导”一词,却有着十分丰富的领导思想,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从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来看,儒家强调由“内圣”达至“外王”,即通过领导者内在的道德修养实现外在的王道理想。从领导活动的风格技巧来看,儒家主张执经达权,唯变所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左右而逢源,无往而不利。从领导活动的行为方式来看,儒家主张以“为政以德”而达到“无为而治”,以身作则,因势利导,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特别是儒家所主张的“正己正人”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人(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普遍接受的领导原则。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十分强调企业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这是中国式领导风格的体现。在他们看来,以身作则,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一个企业立下规矩是要求其全体成员遵守的,而全体成员遵守的关键是这一企业的领导者要带头遵守。领导者既是一个组织中发号施令的人,也是这个组织中的排头兵——所有的成员都向领导看齐。在军队里,领导应该身先士卒;在企业里,管理者更应该如此。一个领导的执行力是下属执行力的上限。一个公司风气正不正,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把手自己为人正不正。假如领导人有一个办大企业的目标,那么就得要求自己把事做正。

与时变化的企业战略思维

与很多人心目中儒家的“保守”形象不同,真正的儒家其实是主张与时变化、趋时而动的。儒家的时变观,其内容有:时变与顺变、时变与因变、时变与权变、时变与不变、时变与时中等。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致力于成为“时代的企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他们看来,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企业都想长盛不衰,但实际上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是昙花一现。如果这个企业成功了,那么,它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所以说,企业应该是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说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就是成功的企业。

儒家经典《周易》当中有“三易”,就是变易、不易、简易,非常适合市场的原则。“不易”就是市场有一个原则,即对用户的真诚,这是永远不变的;“变易”就是市场万变,你应该变到它的前面去;而“简易”就是所有的管理都应该是最简化的,我们用最简化去应付最复杂的东西。这就是智慧,应该是找到一种方法,这就是《中庸》当中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善行天下的企业责任意识

儒家的责任观,集中体现在孟子的这句话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包括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等四个方面的责任。

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提出“共创财富,公益社会”的企业使命。在他们看来,企业怎么发展更快,就是八个字: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小聪明是小胜,大道德才能大胜,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民营企业家赚大钱真正的秘诀,就是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带头做好人,带头做好的企业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诚实经营,第二是绿色环保,第三是关爱员工,第四是慈善捐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应当把关爱员工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应该善待自己的员工,企业发展成果首先惠及员工,然后才能说惠及社会帮助别人。如果企业家都不善待自己的员工,员工收入很低,流动性很高,他还到外面作秀,甚至贷款去捐款挣面子,这就不是好的慈善。企业还要倡导人人公益的理念,在企业当中普及一种慈善文化,让慈善的理念成为绝大多数员工共同的认识,成为一种文化,使每个人能够尽可能地保持一颗善心,无愧于社会。

企业是当代社会最活跃的组织,也是当代儒学最活跃的生长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企业儒学的兴起,必将为当代儒学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特殊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黎红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