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的一则报道,让一些人再度想起“中美贸易战”话题。

8月2日,《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准备对中国贸易做法进行大规模调查,调查将以所谓“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为重点。报道称,美国此举的背景是,中国政府竭力推动本国成为微型芯片、电动汽车及未来其他关键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令美国越来越感到忧虑。美国可能援引1974年颁布的《贸易法》(Trade Act) 中的“301条款”对中国的贸易行为进行调查。这一条款可授权美国政府在没有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情况下,对外国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这些行动可能包括征收极高的进口关税、取消许可证等。自从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以来,“301条款”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被美国广泛运用了。

国际舆论对贸易战风险发出警告

国际舆论担忧,一旦美国将上述打算付诸行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将爆发。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贸易政策研究负责人艾肯森(Dan Ikenson)近日对美国媒体CNBC表示,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进行“301条款调查”,“这会违背美国自己对WTO的承诺,并挑起一场贸易战。这会向全世界展示,美国认为WTO不值一文。事实上WTO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评中表示,特朗普应慎使“301大棒”对付中国 。该文称,想利用“301条款”等工具迫使中国屈服,可能适得其反。这将让美国在它认为不平的各种事件中“同时扮演法官、陪审团和行刑者的角色”。利用此类强硬武器,可能被中方视为极端挑衅行为,有引发全面贸易战的风险。

美国《财富》杂志一篇刊文表示,“美国并没有“打赢”的资本,任何单方面的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变政策的企图,都有引发贸易战的风险,而这将导致 双输 ”。

对此,中国商务部近日也回应称,中国政府一贯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世贸组织成员采取贸易措施都应该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耶鲁学者:我并不那么悲观

对于传闻中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采取的最新贸易措施,耶鲁管理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彼得·肖特(Peter Schott),8月3日在耶鲁北京中心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的看法比较偏于乐观。

彼得·肖特表示,尽管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很难预测,但是从先例来看,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曾宣称将对进口钢铁及铝征收高额关税,当时言辞也非常强硬。但到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得以落实,因为这些措施的真正落实也受到了很多阻力,不仅是钢铁出口国反对,美国国内钢铁消费企业也反对。他说:“我知道在特朗普政府内部有很多讨论,但还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切实的行动。”

作为一名研究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专家,彼得·肖特去年的一项主要研究成果是,在一篇论文中论证了200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急剧下降与中国入世后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PNTR)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似乎为特朗普指责中国“偷走”了美国人工作岗位提供了证据,但彼得·肖特本人并不这么看。

“我觉得用 偷走 这个词可能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彼得·肖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我对自己研究的解读是,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这些失业工人上。”彼得·肖特在研究中发现,虽然2001年后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的确大幅减少,但美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却以史上最高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进行国际贸易,而是在于如何在国内进行国际贸易的收入再分配。

 “美国优先”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对于特朗普提出的 “美国优先”政策,彼得·肖特表示,他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首先, 美国优先 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还不是特别明确。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特朗普政府的切实行动。即使是在《纽约时报》最新的那篇关于 301条款 的文章中,也没有很明确地说明特朗普政府具体要做什么。”彼得·肖特说。

“其次,我不同意用 边界保护 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也不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将更多工作岗位带给美国。如果企业被迫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那么它们可能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设备,这样甚至可能让更多的工人失去工作。”

彼得·肖特再次强调:“政策重点应该在工人身上。我们关心的不是工作岗位本身,而是希望失业工人们能有好的生活。”不过他说,虽然这是一件说起来比做起来轻巧的事情,但作为学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实验和研究来细化、确定工人无法再就业的症结是什么,到底是他们接收到的再培训、再就业信息不足,还是因为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有限而无法很好地接受新的技能培训。确定了问题是什么,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这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我想,特朗普给出了他的思路,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世界出现“去全球化”趋势?现在还说不准

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频频表现出“反全球化”倾向,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对于“逆全球化”趋势的讨论越来越多。我们是否真的处于一种“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彼得·肖特表示:“当你在一个变动期的时候,其实你是很难知道你所处的位置的,因为你没有足够信息去判断。”他认为,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言行,可能显示出了一些“逆全球化”的苗头,因为过去美国和英国是全球化和国际组织的坚定支持者。但是现在,仍然还有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因此,现在还很难说我们就是真的在朝着“去全球化”而去。

彼得·肖特认为,纵观历史,人们如今的担心都并不陌生。在大萧条时期,许多人都曾担心过“去全球化“的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过反日本汽车的风潮。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反对过从墨西哥进口产品。所有这些论调都似曾相识,但最终,全球化还是不断发展至今。

本报北京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