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对华友好民间人士玛丽娜和高澜夫妇,出于对中国深切的热爱,克服各种困难,创办“东方之家”塞中交流协会,坚持28年义务传播中国文化,使之成为中塞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桥。这对儿“洋雷锋”全身心地向塞尔维亚人民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他们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在海外的传播者,是中塞两国人民之间加深互信与融通的纽带。
“东方之家”的汉语课(资料图)
玛丽娜在讲授中国文化(资料图)
“东方之家”的春晚(资料图)
特别关注
说起塞尔维亚的对华友好民间人士,玛丽娜和高澜夫妇鼎鼎有名。28年来,他们创办的“东方之家”塞中交流协会一直义务传播中国文化,如今已颇具影响力。
在“东方之家”里,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年近六旬的老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粉丝”,是各项双边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东方之家”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民间协会,但它与中塞两国的许多机构都建立了密切联系及合作关系。它在塞尔维亚国内与总理府、文化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各部部长、总理经常参加该协会组织的活动,很多大型交流活动都得到政府支持。
回望“东方之家”的成长之路,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值得我们思考。
缘起中国的“母校”
1982年玛丽娜前往北京大学留学,四年难忘的学习和生活,包括与寄宿家庭之间的深厚感情,使她对中国怀有深深的眷恋。回国后,她便和丈夫高澜一起于1989年创立了“东方之家”——一个向塞尔维亚人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成员主要由前南斯拉夫热爱中国文化的学者、前外交官、商界人士和其他对东亚问题有兴趣的人士组成。“东方之家”的主要工作是将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介绍到塞尔维亚国内,经常举办大型交流活动。
玛丽娜笑着说,当年在北大学习结束后,为了可以慢一些离开中国,她特意选坐火车。“东方之家”的成立,也是为了纪念她这一段难忘的留学经历。每次谈到北大,玛丽娜都会流露出对母校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仅凭两人之力,没有外来资金支持,“东方之家”从最初的小小俱乐部成长为如今集中文授课、月度讲座、团体交流、建立两国城市间联系等多种传播方式于一体的交流协会,每年都会吸引塞尔维亚总统、总理、部长、中国使馆官员以及当地民众参与活动,成就显著。在和本报记者的对话中,玛丽娜和高澜细数一路走来的经验。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
从“东方之家”成立之初起,玛丽娜就一直免费为塞尔维亚人教授中文。她的汉语课广受欢迎,如今她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城文化中心和经济学院都开设了汉语课堂,很受大学生青睐,学生人数最多时有700多名。无论是学习词语还是日常对话,玛丽娜都会精心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细节,使其尽可能有趣。多年来,她积累了很多经验,语言是打开外国文化之门的钥匙,也是推进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她对汉语课程格外用心。学生们从语言开始,逐渐对有关中国的各种话题感兴趣,很快就不仅仅满足于纯粹的语言学习,开始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等等。
贝尔格莱德大学城文化中心主任托米奇告诉记者,除了“东方之家”,该中心还有多个外国友好协会,它们也举办各种活动,但因为没有语言基础,效果并不理想。
玛丽娜说,开始时只有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才有兴趣学语言,但现在其他专业参加汉语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经济学、科技、艺术等专业的学生比比皆是,几百名学汉语的学生组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除了汉语本身作为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还从各自不同专业背景出发,延伸出对中国经济、科技发展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讨论。高澜总结道:“语言是关键,它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中国之窗。”他说,“东方之家”举办的讲座中会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一般公众不容易理解,但学生有了语言作为基础,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之家”选择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传授语言的对象。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玛丽娜的免费中文课程只面向大学生。她说,这是为了让大学生的未来与中国建立连接,通过语言学习了解中国,方便沟通,增加他们将来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她认为,大学生学习中文所带来的社会效果比一般人更大,学习动力也更强。实际上,玛丽娜的学生中有不少人考虑毕业后到中国工作,或者是做与中国有关的工作,他们甚至把自己看成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这些学生中,有些毕业后在塞尔维亚的中国公司工作,有些去了中国,其中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在塞尔维亚国家银行工作,是负责与中国银行塞尔维亚子行合作的战略组成员。
关注中国的发展
在传播内容上,将中国文化与中国发展相结合,这是保持吸引力的关键。“东方之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每个月一到两次的文化讲座,主要是用塞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主题和内容紧贴中国当代发展,而且配合纪录片和PPT等形式,每逢中国举办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时,“东方之家”都会进行相关的推介活动。这项活动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非常受欢迎,会场经常爆满。
玛丽娜说:“每次活动我们都会认真准备,不仅活动内容都是原创,活动的主题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很多塞尔维亚人正是通过“东方之家”了解了今天的中国,以及她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加速并加大“走出去”的步伐,讲座中“16+1”“一带一路”等相关话题随之增加,活动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高澜告诉记者,未来两年,“东方之家”打算把活动扩展到本地区的两到三个其他国家,共同做一些中国文化传播项目,这也是与“16+1”所倡导的地区合作相呼应。
发展至今,“东方之家”与中国驻塞使馆和其他机构保持良好关系,并得到长期的支持与合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与上海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上海图书馆间的成功合作已经长达14年之久。9年前,“东方之家”与贝尔格莱德大学的经济学院、法学院及大学城文化中心合作,在上海对外友协和上海图书馆的支持下,在塞尔维亚启动了“上海之窗”文化合作项目。该项目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两百多场活动,成为塞尔维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以及贝尔格莱德大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平台。高澜和玛丽娜依托这一平台,近年来组织了很多中塞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玛丽娜骄傲地说:“我们‘上海之窗’文化中心和上海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取得了非凡的成效。几乎每年都有经选拔的塞尔维亚中学生去上海参加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每次到中国访问的塞尔维亚小朋友都流连忘返。”
此外,“东方之家”还与河南省及郑州大学有着长期的成功合作,并帮助塞尔维亚多个城市与中国城市建立了姐妹关系。“东方之家”多次组织中塞青少年参加两国间的各种文化活动,并以此促进了两国青少年间的交流和友谊。作为“东方之家”主席,高澜曾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奖。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时,玛丽娜受邀与李总理见面,并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这些都是对“东方之家”多年不懈努力的认可。
战火铸就的牢固友谊
1999年3月24日,北约以人道为理由,对原南斯拉夫联盟发动武力干涉,塞尔维亚人民因此经受了近80天的狂轰滥炸。
战争爆发后,高澜和玛丽娜积极动员和组织“东方之家”的学生会员,投入到捍卫民族自由的战争之中。与此同时,他们还带领中国记者走进遭受轰炸的城镇、工厂进行拍摄和报道,联络并安排受害者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和专访,共同揭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保护人权的名义,对塞尔维亚平民进行大规模的、惨无人道的屠杀。当时中国主要新闻媒体对战场的现场报道,也有着“东方之家”的协助和贡献。
当年5月7日(当地时间),高澜夫妇与共同采访忙了一天的中国记者分手时已近午夜,他们驾车尚未走远,就被身后巨大的爆炸声震惊了,爆炸的白光照亮了因灯火管制而漆黑的街道。当发现爆炸方位是中国使馆时,二人马上调转车头,迎着滚滚浓烟冲向起大火的中国使馆,并第一时间加入到被炸现场的营救工作之中,在废墟中仔细搜索伤亡的中国友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谈到那个永远无法忘记的夜晚,高澜说:“中国朋友就是我的亲人,亲人遭难了,我们难道不应该冲上去吗?”质朴的言辞,淡淡的语气,仿佛让听者感受到中塞两国人民鲜血铸成的友谊触手可及,既牢固坚强,又血脉相连。
传播形式喜闻乐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开始加快,“东方之家”每年协助接待多个中方友好访塞演出文化艺术团,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塞尔维亚人非常崇尚中国功夫、杂技、戏曲、民乐和民歌等,“东方之家”培养了中国功夫、武术、太极及歌咏等表演队,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表演队都会踊跃登台献艺。
其中,“春节晚会”是“东方之家”最具“品牌效应”的活动之一。从成立的第一年至今,玛丽娜和高澜已经组织了整整28届“春晚”,而且规模一年胜过一年。每年“春晚”上演时,剧场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座难求。整个晚会完全用汉语进行,只有一部分内容会用塞尔维亚语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节目都是由“东方之家”成员们自导自演的,有中国歌曲、民族舞蹈、小品、相声和话剧等,还曾把中国春晚的经典节目“千手观音”搬上舞台,令人惊艳。
高澜说:“我们羡慕中国日益强大,向往中国人民的团结与统一。但有趣的是,当今世界很多人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文明,而中国少数年轻人却不加消化地吸收西方文化。我不是说西方文化不好,而是认为应该有选择性地吸收,这样才能中西融合,共同进步和繁荣。”
高澜和玛丽娜的中国心是真诚的,在他们每年编排的新春节目里,出现最多的中文歌曲是《我的中国心》《在那遥远的地方》《月亮代表我的心》。而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最后压轴节目,一定是全场合唱《朋友》《我的中国心》,将晚会推向高潮。
文化传播方式的背后,一颗赤诚的心更加重要。20多年来,高澜和玛丽娜夫妇一直努力推动中塞友好往来,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全身心地向塞尔维亚人民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曾有人这样评价高澜和玛丽娜,他们就是一对儿“洋雷锋”,从不为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讲“中国故事”中去。
正是出于对中国深切的热爱,玛丽娜和高澜才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把“东方之家”一路坚持至今,使之成为中塞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桥。
(驻萨格勒布记者 张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