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和城管的多方协调,原定七点多的公益演出一直推迟到了九点才开始,很多家长等不及已经陆续带走了原本也参加演出的孩子。围观的人群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也逐渐退去了热情,显得有点烦躁……

尽管也很无奈,沈嘉庆还是拿起吉他,和队友们充满激情地站在了舞台上,拨动琴弦,他演唱了一首郝云的民谣《活着》,“每天站在高楼上,看着地上的小蚂蚁,匆匆忙忙不知所措,我想要的生活肯定不是这样……”

悠扬的曲子伴着夏日的晚风,在不大的广场上空回荡着,台下原本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聚光灯下,大家的目光定格在台上那个深情演唱的阳光大男孩——沈嘉庆的身上。

因为广场周围都是居民小区,晚上十点钟,原本准备的17个音乐作品只表演了7个,这场公益演出就匆匆结束了。

沈嘉庆收拾着吉他和音响设备,“没事的以后还有活动,我们还可以继续做演出呀!”安慰着团队里其它的年轻人,毕竟是男孩子,沈嘉庆没有掉眼泪,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坐在记者对面,回忆起2014年在千禧广场举行的第一次公益演出,27岁的沈嘉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他一直都觉得搞音乐的人都是很受欢迎的,他多么希望能开心快乐有尊严地给大家唱好每一首歌曲。

初中的时候就喜欢音乐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学习吉他弹唱, 大学在艺术社团参加各种演出对音乐更是无比痴迷。尽管是经济学专业毕业,2012年大学毕业那年,23岁的沈嘉庆选择自主创业,开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琴行,也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和更多喜欢音乐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世界中享受着自己快乐的人生价值。

5月18日,记者走基层讲述80后小伙沈嘉庆和“律动琴行”故事。

相识,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邂逅吉他

一头精神的短发,休闲干净的白短袖,让今年27岁的沈嘉庆显得特别阳光自信,交流中乐观的笑容更是让人觉得眼前这个“玩”音乐的瘦高小伙子,和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人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特质。

70年代的时候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沈嘉庆的爷爷从哈尔滨举家迁到了西安阎良。小伙子笑了笑说,“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

只是沈家人可能谁也没曾预想,从事了一辈子和飞机有关的工作,家族中会有一个对音乐如此次痴迷的孩子。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沈嘉庆偶尔在广播中听到歌手羽泉弹唱的《彩虹》,他不知道什么乐器能弹奏出如此动听的声音,“当时我就问哥哥,哥哥说那是吉他”。

第二天放学后,沈嘉庆几乎跑遍了当地所有的培训机构,也没发现有教吉他的,但回来的路上碰巧遇到一个店老板捧着吉他在自弹自唱,“老板答应教我,我学的第一个曲子就是许巍的《故乡》。”

看着孩子如此热爱音乐,中考结束后,妈妈专门在音乐学院附中找了一个老师教沈嘉庆,那时候每周末的时间,沈嘉庆都会去西安跟着老师接受更专业更严格的学习。

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能自如弹唱,这期间的学习都经历了什么?对于一个爱音乐的孩子,沈嘉庆觉得所有的经历似乎都可以用“开心快乐”四个字进行概括,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他从来没有觉得苦。

“来,你摸一下我的每一个指头。” 沈嘉庆笑着伸出自己的手给记者看,每一个指头上都是厚厚的“茧壳”。因为弹奏吉他不停地滑按琴弦,对初学者来说,那是一种扎心的疼,但只要坚持不放弃,一般来说4个月后,指腹就会形成厚厚的“茧壳”,再弹奏手就不疼了。

“当时没想成为明星或者是专业的乐手,那时候就是喜欢,觉得学习吉他很有成就感。” 沈嘉庆说。
 

相知,创业是用音乐传递一种文化快乐

因为会弹吉他,四年的大学给了沈嘉庆一个更广阔接触音乐的平台。社团活动、文艺演出、校外推广……这期间沈嘉庆认识了更多坚持音乐梦想的年轻人。

作为工薪阶层的孩子,知道家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铺垫自己的音乐梦想,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国企和事业单位,沈嘉庆选择了创业继续从事音乐这个行业。

“我觉得能当个老师教孩子们音乐也挺好的呀!”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一起快乐在音乐的世界里,沈嘉庆想开一个“琴行”,来实现自己的音乐理念。

自己写出了一个创业方案以及三年的规划,除了父母给的八万元和自己上大学时攒的一万多钱,说起开琴行初步预算的十六万元,沈嘉庆说他要特别感谢人社局帮助的8万元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我还参加了人社局举办的创业培训,了解了创业的整个流程”。

从递交申请到审批贷款也就2周的时间,用这第一笔钱,沈嘉庆在前进东路上开起了自己的第一个“律动琴行”。因为琴行旁边是当地的精神病院,那个时候沈嘉庆常常调侃地给朋友们说“律动”就是精神病院隔壁的那个琴行。

创业伊始,“律动琴行”在当地没有任何的名气,发传单、搞活动,仅仅半年的时间,通过卖琴进行推广,开始陆续有老师和学生走进“琴行”。

“我没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师。”沈嘉庆统计了一下,创业至今,已经有240多个孩子一起跟着他学习音乐了,“跟我学琴的日子里会被我感染,很快乐地和我一起学习的” 沈嘉庆笑起来显得特别阳光,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或许他更像一个邻家大哥。

前几年,律动琴行举办过一次乐由心生主题音乐会,那一次300多观众在音乐的世界里,零距离感受着沈嘉庆的音乐理念。

相伴,总有一种音乐会让我们泪流满面

去年九月份,“律动琴行”重新选址,在润天路上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一次还是多亏了人社局8万元的创业贷款” 沈嘉庆说以后如果再扩大规模了,人社局还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别致的装修和独到的设计理念,正像沈嘉庆说的“律动琴行”不仅仅是一个琴行,他是在做一种文化氛围,传递一种音乐态度,他希望每一个进到琴行的人,都是在用欣赏的眼光,尊重这里的每一件乐器,感受每一段音乐背后的故事。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吉他歌星,我一定努力学习吉他,不会半途而废。”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跟着沈嘉庆学琴2年以后,在一张心愿卡上写下的一段话。

沈嘉庆一直记得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在初次拒绝后,孩子每次离开的时候都痴痴地趴在门口,看琴行里排练节目时的渴求表情,沈嘉庆最终收下了这个孩子,他自己都没想到仅仅一个暑假,孩子学习的进步速度,居然都能超过一个高中生的水平。

提起律动琴行的年轻老师们,说起琴行里学琴的孩子们,沈嘉庆觉得创业的价值可能就在这里吧,“有一个奶奶,孙子在在我们这里学习架子鼓,儿媳妇跟我学吉他,她还在这里学古筝和钢琴呢”

很享受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希望能促进当地的音乐环境,大家能一起来做音乐……沈嘉庆说他以后还想成立艺校,让更多的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晚上,送走了最后一个学琴的孩子,律动琴行的8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演奏着汪峰的《青春》,有人弹着弹着竟然泪流满面,

“创业5年了,我的青春就这么幸福得献给了律动琴行,献给了音乐”。

“如果选择折腾就好好折腾吧。”在沈嘉庆的心里,多年后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阅历,他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那时候听歌的人也许真的会泪流满面。(冯长涛)

记者手记:

一个是为了音乐梦想坚持在自己的追求中,一个是为了新闻事业执着在自己的理念里,可能因为一种相似的情怀,这一次采访80后的沈嘉庆,我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沈嘉庆说我们都在做一种文化输出,都在坚持自己的理念中不断地奋斗。不管是别人理解也罢,不理解也好,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充实着、快乐着,这就足够了。

一个人最最可怕的是没有梦想,因为那样世界的颜色就会变得单调。

在沈嘉庆的世界中,一个简单的音符也会生成一个动人的乐章,而在我的世界中,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也会有精彩绝伦的故事,相遇,就是这么奇妙,他遇到音乐,我遇到文字,我们遇到有故事的你们……

继上期创业故事《从军人到“猪倌”他经历了什么 ……》下期,阎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会联合《记者走基层》继续推出“创业故事 精彩阎良”,讲述那些我们身边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普通人。